朋友參加家長會,老師跟她說:“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錯,就是性格太內向了。希望家長能多引導引導,下學期開朗活潑一些?!?br/>
朋友知道老師是好意,她也時常擔心孩子內斂的性格在集體中不受歡迎。但由于她自己性格偏文靜,便忍不住有些疑惑:“內向,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無獨有偶,布谷媽看過一期TED演講,主講人蘇珊·凱恩,在9歲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困惑。
那年她參加夏令營,媽媽為她整理好行李箱,里邊裝滿了書。這對她來說,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她們家的日?;顒泳褪强磿?。
她以為的夏令營,是十幾個女孩圍在一起愜意地看書。但沒想到,夏令營更像是個派對,一群人吵吵鬧鬧。她好不容易等到派對結束,便急匆匆趕回宿舍看書。
當她捧起書時,同宿舍的一個女孩問她:“你怎么這么安靜?”當時,她意識到,自己好像不大合群。
但她依然選擇一有空就窩在床上看書,終于沒多久,她的領隊就憂心忡忡地走過來說:“你要努力使自己變得外向一點?!?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言下之意就是:“你這樣子,大家很難喜歡你?!?/strong>
雖然很不情愿,但她還是選擇了放下書本,融入喧鬧的團隊中。
經歷了這樣一個事,她開始變得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應該改變自己,努力變得外向起來?”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正?!?,她放棄了作家夢,選擇了律師這個行業。她也嘗試參加各種聚會,逼自己融入社交。
但兜兜轉轉很多年后,她最終還是回歸寫作,當了一名作家。而努力使自己變得外向這些年,對她來說,不僅是一種錯誤,更是一種損失。
有人說,這只是個例,內向性格終究是不好的。真是這樣嗎?
內、外向性格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最早提出“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一到放假,就經常聽到身邊有父母這樣說自家孩子:
“天天待在家,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學玩。你看誰誰誰,一有空就和這個聚、和那個聚,人家多開朗大方啊。你這每天悶在家,怎么交得到朋友?”
在我們的意識里,外向愛出門浪的孩子“吃得開、善交際、有出息”,而內向宅在家的孩子易“被排斥、沒朋友、常吃虧”。
然而根據卡爾·榮格的理論,一個孩子喜歡“獨處”或是“熱鬧”,這是他性格的因,并非果。
這么說吧,我大部分時間都喜歡安靜地待著,當然,偶爾也懷念一群人熱鬧的時候。(卡爾·榮格認為,世界上沒有純外向或純內向的人,一般兩者兼有,只是多少的問題。)
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個遙控器,當我沒電的時候,我需要通過休息或獨處,從我自身內部來補充能量。這就像給遙控器安裝一節電池,它自己就充好電了。
但如果是外向性格的人,當他覺得沒電時,他急需從朋友、社交中獲得能量。這就像給遙控器找一個充電器,從外源獲取力量。
所以,社交,對于內向的人來說,是在損耗能量;而對于外向的人來說,則是補充能量。相反,獨處是給內向的人充電,而對于外向的人來說,則是一種損耗。
孩子愛“熱鬧”還是愛“獨處”,不是他性格選擇的結果,反倒是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各有優勢
內、外向的孩子,各有各的優勢。
外向的孩子就不用說,在我們的意識里,普遍認為他們長大后會更有出息。因為他們擅長處理人際關系,性格開朗受歡迎,說話大聲自信,容易被人記住。
外向孩子的種種表現,似乎都指向一個詞——“領導力”。他們這樣的性格,長大更易成為有決策力、信服力的領導。
但其實有研究表明,在領導者中,內、外向性格的人占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格蘭特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內向的領導比外向的領導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他發現,內向的領導者跟下屬相處時,會傾向讓他們自由發揮。而外向的領導,會無意識傳達自己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員工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