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就是一種能量低的信號。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博士在《意念力:激發你的潛在力量》一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能量層級。
高能量時,人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對待生活更樂觀、主動與寬容,甚至能夠傳遞積極情緒,撫平身邊人的焦慮。
低能量時則相反,干什么都覺得無聊,人的情緒也大多是悲觀、壓抑,哪怕什么事都不做也會感到筋疲力盡。
我們總認為孩子應該是活潑開朗、活力四射或者無憂無慮,實際上,孩子身上也會有“低能量”的表現,比如拖延,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打不起精神、玩游戲時很興奮,放下手機馬上萎靡不振……
孩子的低能量,往往是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
作為父母,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有時也容易消耗孩子的身心能量,今天,我們總結了幾件容易消耗孩子能量的事:
瑣事上的責備聲音太多
出去玩把衣服弄臟了;
吃飯不小心掉在了地上;
做題時看漏了一個小數點
……
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在《愛的序位》一書中提到:“夫妻關系是優先于親子關系的?!?/strong>
如果父母因為照顧孩子,而忽略了彼此之間表達愛意,不論對于父母自己還是孩子都不是好事。
對孩子而言,父母之間的不和,讓他們沒法安心去做一個快樂的小孩。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有個女孩才九歲就已經開始禿頂、掉發。
醫生檢查發現孩子斷發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人為拉斷的,追問之下才得知是小女孩自己拔的。
原來,女孩的父母時常吵架,父母之間的長期不和給她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最后養成了拔頭發的壞習慣。
父母之間無休止的內斗,給孩子成長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有一個經常制造內耗的人,不停地制造矛盾和爭吵。”
高沖突的家庭里,爸爸陰著臉,媽媽不開心,孩子的臉上也失去光彩,他們每天戰戰兢兢,內心充滿恐懼,早早地學會察言觀色。
長此以往,孩子能量都被消耗了。
正如英國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中指出,“婚姻沖突可能是人們所發現的最能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病原性因素之一?!?/span>
唯有在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里,孩子才能感覺安全和舒適,才會建立起穩固的安全感。
繪本《可以不去工作,一直在家陪我嗎》中,有一段讓人感動的對話:
孩子問媽媽:“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為我嗎?”
媽媽回答:
“不是的,寶貝。工作辛苦是因為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辛苦。就像檸檬是酸的,不論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span>
媽媽的回答是充滿智慧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不容易,父母也會因工作的不順、生活的壓力、個人情感問題而消耗自己的能量。
但是這位媽媽劃清了界限,她讓孩子明白,有的課題是成年人自己需要面對的,她沒有讓孩子也困住在大人的情緒里,反而向孩子傳達生活美好、積極的一面。
如果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則會向孩子傳達焦慮的情緒,甚至讓孩子和周圍人都感到很沮喪。
不僅如此,他們對待一些小麻煩也像對待世界末日一樣,怨聲載道、愁眉苦臉,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容易讓孩子形成同樣的消極思維,跟著緊張、焦慮,陷入一種無助、絕望的情緒中。
上一篇:知乎熱帖“為什么女兒的反應這么強烈?”:自我感動式家長有多令人崩潰? 下一篇:“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后誰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