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無名小花,做千千萬萬
——拒絕容貌焦慮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成為誰,而是為了成為無可替代、獨一無二的自己。
”
隨著“顏值社會”的到來,“顏值”崇尚現象與日俱增。社會評價體系對“顏值”的過分倚重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對自我外形的過分關注,“容貌焦慮”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悄然而生。在日常刷視頻軟件時,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男性以自身的標準對女性進行評判:“這么胖還敢拍視頻!”“穿成這樣能出門嗎?”“卸個妝看看”……在長此以往的媒介環境中很多女性開始產生容貌焦慮,在我們生活中不難看到,很多女生每天都在說“我又胖了”,“我要減肥”“沒化妝戴口罩出門”,甚至為了追求所謂的“美麗”,去進行醫美技術緩解容貌焦慮。科技美女不斷出現導致“大眼睛”,“直角肩”“錐子臉”等千篇一律的審美觀出現,而容不得任何其他形式的美,那到底什么是美呢?美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又為什么會出現容貌焦慮呢?
“
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
”
容貌焦慮的存在既不能忽視主體的能動選擇,也不能忽視社會結構的影響和限制。社會中的人都想去追尋美麗的人與事物,所以,長得好看的人無論在學業還是職場中都相對具有較大優勢,形成了“顏值即正義”。然而這對于不符合主流審美的人來說卻是不公平的。生活中,好看的人受到優待的例子有很多,有位面試官在社交媒體上直言:“今天來面試的人我只留下了一個,不是因為他多厲害,來面試的人里比他厲害的有的是,只是因為他長得太帥了,就算什么也不會光坐在那就很養眼了?!边€有人做過一項視頻觀察,他們發現同樣是拎著重物的女生,顏值高的女生比長相普通的女生更容易得到幫助。而這種現實發生的事件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容貌帶來的優勢,進行醫美和整容等方式提升個人形象似乎成為獲得更大競爭力的一種途徑。
其次,我們要試著由他人來認識自己。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諸如原生家庭、成長環境這樣的因素而陷入錯誤的自我否定和懷疑之中,這時他人的介入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曾經有這樣一則廣告,名字叫做:“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這是多芬多年前就推出的廣告,在廣告中他們找來一位美國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御用嫌犯素描師幫幾位從未謀面的素人女性素描。素描師僅僅通過這些女性素人的口述,就能畫出她們“眼中的自己”。整個過程她們不會和素描師見面,只會在素描前被安排認識某個人。然后,素描師透過幾位素人女性的口述,畫出她們“眼中的自己”。接著,再請來剛剛和他們交過朋友的人,以同樣的方式描述同一位實驗者的樣子。令人驚訝的是,同一位女性,通過不同描述畫出來的畫像卻大相徑庭。素人口述的自己多半較為臃腫、悲傷和暗淡,然而陌生人描述的作品則較為樂觀、友善和美麗。這種情況正是“我們總是太在意自己身上的缺點,導致看不見自己的優點”而造成的。其實,你遠比你想象中的美多了,每個女性皆是如此。為了讓自己不再深陷在對自己的誤解之中,我們要多與朋友溝通。傳播學中的“鏡中我”理論認為:他人的評價是我們對于自身評價的一個重要來源。如果我們的關注點僅僅局限于不足與瑕疵,勢必會逐漸放大自己的容貌焦慮,而忽視自己的長處。所以,我們不妨組成一個“夸夸小隊”,就像之前流行的“夸夸群”那樣,專注于發掘對方的美麗并進行夸贊。這樣,既能在夸贊聲中找回對自己正確的看法,也可以鍛煉自己發現美和辨別美的能力。
這世界上有太多復制粘貼的美,而你是與眾不同的美。
”
當然,除了從外部緩解容貌焦慮外,我們更要去提升自己的內在,多發現和關注自己的內在美,外在只是構成自我的一部分。在傳統的大環境下,我們常常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中,以及被別人的區別對待中深感容貌焦慮。我們不敢面對鏡頭,不敢在人群中展示自己,甚至拼命打扮自己以求呈現相對完美的形象。但其實,自信才是最好的加分項。為什么男性的容貌焦慮遠遠少于女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足夠自信。在當今社會下,“她經濟”和女性力量的崛起都證明了女性并不比男性差。所以,我們更應專注于提升自身的實力,發掘自身的長處,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讓他人為我們的內在魅力而折服,讓自己擁有無法被剝奪的絕對優勢,那么內在的耀眼光芒必定會掩蓋外在的小小瑕疵。
此外,為防止容貌焦慮“野蠻生長”,更需要全體社會的共同努力。所有人都應該打破“傳統”的“枷鎖”,擁抱不被定義的美。其實女性的美從來不止于年輕,不止于“白幼瘦”,不止于風華正茂時。自信獨立的你很美,熱愛生活的你很美,真誠善良的你很美,開心快樂的你也很美。美只是一種狀態而已,你不必為此焦慮。但是這僅靠女性的自我覺醒是不夠的,正是男性與女性才共同構成了這個社會。因此,男性應該摒棄“男性凝視”下對女性的雙標和桎梏,拒絕審視女性。同時,男性應該去更主動地包容和接納女性,她們也只是和你們一樣的“人”罷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再者,學校與家庭也要共同培養青少年對美的欣賞。學校應多開設美學課程,爭取在點滴中潛移默化孩子們對美的意識,家長們也要配合學校,從自身做起,從而為孩子塑造良好的學習榜樣。
你不一定非得長成玫瑰,你樂意的話,做茉莉,做淡菊,做無名小花,做千千萬萬?;畹孟褡约?,才是對生命最好的饋贈。
”
蘇格拉底認為“美不僅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內在的精神和品質”;老子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不同的學者尚且對美的看法不盡相同,我們何必執著于一種固化的、局限的美呢?我們的美、女性的美,從來不該被固有標準所定義,除了外界會不停更迭時代審美體系,展開自我賞析與凝視尤為可貴,心有猛虎也依然能夠細嗅薔薇。最后我想把村上春樹的這段話送給大家:“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人各有不同,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人都不稀奇,無論活成什么樣子都會有人說三道四。這個世界我們只來一次,看喜歡的風景,做喜歡的事,你不一定非要活成玫瑰,你愿意的話,做茉莉、做雛菊,做向日葵,做無名小花,做千千萬萬?!?/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