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做錯事,你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對于絕大多數家長來說,最常見的不外乎以下3種:
指責、訓斥:
“怎么回事??!”
“能讓我省點心嗎?”
否定、侮辱人格:
“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你有什么用?蠢死了!”
諷刺、挖苦:
“早跟你說你不信,這下高興了?”
“你不是能嗎?還去試試?”
發現了嗎?這些話全都帶著情緒,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泄情緒,沒有進一步的教育和引導。
孩子被斥責,卻沒有受教,不知道錯在哪里,該怎么改正。所以這些錯誤孩子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深層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這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想要管理好情緒
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犯錯
每當孩子犯錯,家長就容易暴躁、憤怒,對孩子充滿嫌棄,忍不住朝孩子大發脾氣,事后又常常后悔。“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span>犯錯,給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才會自覺。如果家長把孩子犯錯看作是一次闖禍、麻煩,只會批評他,那錯誤就只是錯誤。但如果家長能在錯誤中,看到那個努力嘗試、正在成長的孩子,就會多一份寬容和耐心。再加上正確引導,錯誤就會成為孩子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他可以從中收獲經驗、得到成長。認識到這些,家長的心態就會平和許多,沒必要大發脾氣。而且,當孩子做了錯事,大部分是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內心會有愧疚感、自責感。尤其是對于年齡大一些的孩子,適當提醒,啟發他自省,孩子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家長反應激烈,嚴厲地打罵,反而會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他開始為自己找借口、推卸責任,甚至產生叛逆心理,故意犯錯。
因此,家長允許孩子犯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進步;控制好情緒、心態平和,更有利于孩子認識錯誤、改正不足。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是否愿意坦誠、和家長溝通。有些家長,會不理孩子、威脅要拋棄他,或是嚴厲的打罵、懲罰,導致孩子犯錯后心里充滿恐懼和擔心。所以我們常??吹揭恍┖⒆?,甚至是成年人,做錯事了不敢告訴家長,自己默默承受,有時甚至釀成嚴重的后果,造成悲劇。曾看過一則新聞,一個9歲的孩子,因打碎學校的玻璃,需要賠償,不敢告訴家長,于是留下一封遺書跳樓自殺了。只是打碎一塊玻璃,卻讓孩子寧愿放棄生命,也不愿讓家長知道,多么讓人心疼。比錯誤本身更可怕的,是孩子犯錯后的恐懼、不敢向家長求助。
“無論如何,要讓孩子有出路。
如果在外面遇到了事,被訓斥被責罰,回家后要面臨更苛刻的責備,在家在外,孩子兩頭都沒有出口,走投無路,就會走上絕路?!?/span>
當孩子犯錯了,家長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向孩子表達愛和支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永遠都不會變,會陪他一起面對錯誤。
繪本《我不敢說,我怕被罵》里,小女孩伊拉弄壞了襪子,隱瞞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她忐忑地坦白,沒想到媽媽摟著她,爸爸給了她一個大大的吻。
伊拉開心地說:“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心和安全感。”
父母告訴她:
“親愛的,你要知道,不管發生了什么事兒,有時候,我們會有點兒生氣或難過,但我們永遠都是最最愛你的?!?/span>
孩子犯錯了,家長也應該好好和他說話,不用情緒或暴力交流。
對事不對人,幫助孩子認識到行為的錯誤,但不否定孩子整個人,更不要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
此外,家長還要看見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及時安撫、給他鼓勵。
父母的關懷和支持,會讓孩子擁有價值感和自信心,更有勇氣面對錯誤。
孩子犯錯后,家長可以這樣說
現實中,很多家長還沒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就喜歡妄加猜測、隨意下結論。比如老師在群里批評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孩子回家后,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斥責孩子:
“是不是又在課堂上開小差?”
“是同學讓我幫他講一道題,老師以為我們在講話?!?/span>
因此,當孩子犯錯了,首先要給他解釋和表達的機會,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再作處理。記得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某一期節目中,爸爸樸柱昊起床后,客廳變成了“災難現場”:滿地的麥片,姐姐趴在地上吃麥片,弟弟光屁股坐在麥片上。本以為這位爸爸會發飆,沒想到他只是彎下腰,問了姐姐一句:原來是因為弟弟餓哭了,娜恩想要照顧弟弟,所以才把麥片和牛奶拿出來和弟弟一起吃。問清楚了原因,樸柱昊不但沒有批評姐姐,反而對她說“謝謝”。
不管發生什么,先聽聽孩子怎么說,更有利于正確教育孩子,也不至于誤會孩子,傷害了他善良純真的心。
很多家長都反映過這樣一個情況:當家里有其他小朋友來的時候,孩子就會格外“不懂事”,和小朋友爭搶玩具,惹出各種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