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一個網絡熱詞,叫做「普通且自信」,在社交語境中,這個詞語一般用作“貶義”。
然而,如果從教育的角度看待這個詞語,我們會發現,“普通且自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生活中,不夠自信,是很多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難跨過去的一道坎,包括不少家長在內,也飽受自卑之苦:
害怕看別人的眼睛,從來不或者很少拒絕別人; 害怕別人的眼光但又渴望被所有人喜歡; 放大別人的優點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自卑的孩子常常認為:只有優秀的人才有資格自信。
其實,人人雖然生而普通,但每個人卻又是大自然獨一無二的創造物,大可不必在不自信的漩渦里沉淪。
一個普通的孩子能擁有自信,沒有什么不好。
只不過,自信并非與生俱來。在培養孩子自信這條路上,父母能做的還有很多。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想要養一個自信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做。
努力愛那個難帶的孩子
這是孩子自信的起點
被好好愛著的人,更容易獲得自信。
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那些真正自信的人很少是孤獨的,他們身邊往往圍繞著一些可以依賴的親人或朋友。
因為人需要有歸屬感,我們在很大程度上通過人際關系來建立身份認同、定義自己。
在孩子生命的前幾年里,這個人就是父母。
從出生那天起,他就依賴著父母生活,在與父母的互動之中感受著毫無保留的愛與關注,自尊的種子漸漸發芽。
如果孩子沒能在童年的情感環境中獲得足夠的愛和關注,也就更容易自卑起來。
因為一個不被愛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念頭就是:我不夠好、我不配,甚至產生自我厭惡。
愛,雖然聽上去是父母一項無需任何練習就能擁有的能力,但是真正做到卻很難,因為愛,是孩子的感受,不是父母的感受,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態度里,感受到的是從不被接納的痛苦,尤其是當他們達不到父母期待時。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無條件的愛在孩子難帶的時候最重要?!?/span>
“當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矚目的事情時,你會格外高興,但不要弄得你的“愛”會以此為軸心;如果你能正確保持這種平衡,孩子長大后就不容易感覺只有在成功時自己才有價值;他們有能力失敗,卻不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span>
愛一個優秀的孩子很容易,但是愛一個不那么乖、不那么完美的孩子就困難多了。
紀錄片《小小少年》里,有個少年非常癡愛昆蟲,普通父母很難接受孩子有這樣的愛好。
但是少年的父母卻完全尊重兒子的愛好,甚至時不時和他進行交流。
所以在少年遭遇周邊的同學各種質疑時,他能很坦然地說:“他們不懂就不懂唄,沒有什么口舌好費的,做好自己的事情?!?/span>
面對身邊的偏見和質疑,不被別人的眼光牽著走,這就是一種自信。
而這種直面質疑的勇氣,就完全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被無條件接納過,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
所以,當你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自信時,你只需要好好愛著他,讓他知道你永遠可以接住他。
孩子感受到家長為他兜底的勇氣后,自信的力量才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為孩子創造有勝任感的體驗,
讓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
關于培養自信,很多家長能想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稱贊。
的確,我們由衷地贊美對孩子的自信很有幫助。
但是,贊美也是技術活,把握不好尺度,有的孩子會變得不能接受批評,害怕失敗和挫折,有的孩子甚至會建立起“虛假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