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賭,幾乎沒有父母能夠忍住從來不對孩子生氣、發火。
不管我們學習多少育兒方法,難免會有失控的時候。
人們總說,教育孩子一定要調節好情緒,很多大人也擔心壞脾氣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我們會強壓怒火,氣得面色鐵青,也要忍住對孩子破口大罵;有時,我們會任由情緒上頭,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后又愧疚,開始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
其實,憤怒不是一件壞事情,它能幫助你亮出你的底線,展示你的力量,你甚至可以利用憤怒來保護自己。
大人對孩子生氣,也是在提醒他們的行為越界了,合理、有效的生氣,可以幫助孩子快速地意識到行為的邊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人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偶爾需要用生氣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為什么你很容易生氣?
真的是因為孩子總是激怒你嗎?
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父母內心的孤立無援。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令人心酸的新聞,有位媽媽帶著兩個兒子去打預防針,回到家又要做家務、又要做飯。
兩個小孩很不配合,身心俱疲的媽媽忍不住打了孩子,最后自己也崩潰了,坐在地上掩面痛哭。
在那一刻,讓媽媽崩潰的不是調皮的孩子,而是不堪忍受的生活。
這與我們生活里發火的情景很相似,表面上,我們是被孩子激怒,實際上,孩子只是導火索,他們勾起了我們內心很多痛苦的感受:
為什么我的教育怎么這么失???
為什么沒有人可以體諒我?
為什么只有我這么累?
這些生活里壓抑的情緒被引燃,讓父母很難保持平靜,干脆對著孩子宣泄。
在公眾號后臺經常會有父母私信我們:教育孩子,怎么才能忍住大吼大叫?
在探討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之前,我們更建議大家先學會自我關懷。
這真的不是自私。因為你一旦沒有了自我,總是忽視自己的需要,你很容易變得牢騷滿腹、一點就炸。
父母無法照顧好自己的感受,也就無法做到對孩子耐心。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里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
“每個人都是這樣,我們必須先釋放暗藏在心底的悲傷,才能夠釋放內心的愛。”
如果你的內心已經被悲傷、煩躁、痛苦填滿,又怎么能分出更多健康的愛給孩子呢?
你和你自己的關系的質量,決定了你和孩子的關系的質量。
想要自己的怒火不那么頻繁,我們最先需要的是去理解自己的憤怒,尊重自己的感受,生活里對自己多一點關照。
唯有如此,我們的內心才能平和,才能帶著善意、耐心去看待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更加清晰地表達憤怒的情緒。
有的大人常常以為怒火壓住不發,生悶氣,這樣就不會傷害到孩子。
其實不然。
朋友說過這樣一件往事:
小時候,有一天放學后,他和小伙伴在外面玩瘋了,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到家。
進門就看見爸爸杵在門邊上,面帶慍色地看著他,他趕緊上前解釋,沒想到爸爸轉過身不理他。
他等著爸爸爆發,可是直到吃晚飯的時候,爸爸還是陰著臉,不看他,也不與他說話。
他回憶道:“那是我這輩子吃過最有壓力的一頓飯,我寧愿爸爸直接揍我一頓?!?/strong>
大人總是以為可以深埋心底的很多怒火,事實是,這種自我壓抑的方式,并不能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孩子總能敏感地感受到來自你身上的低氣壓,有時候,它帶給孩子的心理壓力甚至比你直接發火還大,彌漫在整個家庭的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氛圍,孩子遭受了看不見的隱形折磨。
這種壓抑,不僅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我們的親子關系。
我們短暫地壓抑怒氣,使自己變成了隨時可能噴發的火山,等到孩子下次惹怒你,可能會以更夸張的方式爆發。
其實,憤怒也可以好好表達。
我們可以避免以傷害孩子的情感、身體、心理等方式來發泄怒火,建議大家生氣時,就事論事,多談論你的感受,清晰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比如“這讓我很生氣”“我現在很不高興”等。
也可以說出我們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體越好,比如:“我希望你能去妹妹房間跟她道個歉?!薄俺燥埱?,請把你的房間打掃干凈?!薄拔蚁M隳昧藮|西要物歸原處?!?/span>
在這個過程中,態度可以嚴厲,嚴肅、認真地說出你的要求和感受比羞辱孩子更有效果。
你可能覺得這種方法太溫柔了,對孩子不管用,其實孩子能不能聽你的,觀察的是你的態度,而不是你的音量大不大,你的話狠不狠。
只要你能保持這種“不含敵意的堅定”,孩子也會尊重你的邊界。
孩子健康成長,親子之間不一定要毫無沖突,重要的是在沖突之后,父母能不能及時關心孩子,重新修復親子關系中的裂痕。
小孩子很難讀懂大人生氣背后的其他語言,他只會感到不安全,你生完氣之后,他可能還停留在你的怒氣里不安著、忐忑著。
正如《為什么我們會生氣》一書中寫道:
“經常生氣的人,特別是當他們向外表達這種憤怒時,會使他們周圍的人感到不舒服或害怕。
他們周圍的人都在試圖避免任何會導致他情緒爆發的事情。當爆發真的到來時,無論是否應該對此負責,他們往往覺得必須去想辦法嘗試解決這個問題?!?/span>
所以生氣后的溝通很重要。
如果你不小心對孩子說了一些難聽的話,你感受到了孩子受傷的心情,事后,就要嘗試去修復你們之間的感情。
“今天大吼大叫的時候有沒有嚇到你?”
“媽媽當時情緒太激動了……”
“對不起,我剛剛說的話傷害到了你……”
千萬不要小看修復的力量。當你追加了安慰、理解和復盤,孩子腦海里記住的不再是你的歇斯底里,而是你的溫柔,他們內心的懷疑和痛苦也會消解,這些感受更加有利于孩子重新審視自己行為,從沖突中吸取經驗。
父母難免都會有暴跳如雷的時候,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家不是好父母。
養育孩子,總是需要不斷自我反思、學習和調整。
當我們抱著一顆愿意改變、愿意修復的心,我們與孩子都能迎來新的變化。
希望我們都能學會好好生氣,擁有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