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成長獨立:
最后是學會面對分離。孩子終將會離我們而去,比如入園分離、異地求學、結婚成家等。三個不同的反抗期,原因不一樣,表現形式也不同,我們接納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樣。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一旦出現阻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煩惱。2歲前的孩子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所有情緒都不經大腦皮層處理,而是通過肢體直接宣泄出來,那就是發脾氣。孩子脫盲后拓展屬于自己的空間,試探父母和老師的底線,在“違規”的邊緣體驗冒險“成功”的“快感”。告別童年、擺脫控制,身體外形的變化,使孩子產生了成人感。他們在心理上也希望能盡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盡快擺脫童年,尋找到一種全新的行為準則、扮演一個全新的社會角色、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陷入青春期的矛盾之中。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閉鎖Vs渴求理解、進取心強Vs自制力弱、獨立意識Vs依賴心理、情感用事Vs理智不足、美好愿望Vs行動脫節、信息量大Vs鑒別無能。他們憑著“八分熟的身子、六分熟的腦子”想成為一個大人,但沒人把他當大人。意志薄弱,經不起批評,心理承受能力不高,焦慮恐懼、膽小怕事;經事太少,缺少鍛煉機會,遇事就不知所措。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很少考慮他人利益、處境、心理感受,與別人(包括家長、老師、同學、鄰居等)的關系疏遠,經常發生沖突。行為的自覺性有所增強,自主意識逐步發展,但愿望與能力存在矛盾。渴望獨立,又難獨立;自以為已經長大了,但社會還把他當成孩子看待。他們受知識水平和閱歷的限制,看問題片面化、表面化、絕對化,或輕信一切或懷疑一切、或固執己見或無原則爭論等現象也是不可避免。他們需要的成長空間劇烈膨脹,他們要自主、要尊嚴,如果父母不給他們這個機會、舞臺、空間,他們就會表現得更過分,甚至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將父母隔離在外。
他們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視、庇護,擺脫家庭的約束,總想獨立地處理自己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種事,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們不愿意向父母傾吐心聲,拉大了和家長之間的心理“代溝”;不滿于父母曾打造出的安全圍欄,努力沖向更浩瀚的世界。因而在實際生活中往往與成人產生對立情緒,采取不合作的態度,有的甚至產生反感或對抗起來。他們言行、處事很幼稚,被看作“長不大的孩子”,仿佛每個毛孔里都透著“惹不起”,能鬧得你想斷絕親子關系……只因為在孩子眼中,父母善意的提醒與關心,是低估他們的能力、對他們的變相控制。于是,他們用具有“挑釁”色彩的行為,迫不及待地將父母“推出去”,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私人領域。理解自己是誰、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理清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以及知道自己如何適應周圍的社會。在不夠成熟的情緒大腦與自我認同的差遣下,常常做出非理智的舉動,這其實是他們在顛簸中快速駛向成人世界的信號。若父母以平穩的情緒待在孩子身邊,為孩子提供學習情緒調節的安全空間,表達出自己的期望與相關理由,通過開放、平和的溝通,與孩子達成共識,既給他們與年齡相符的自主權,也設定適當的界限和規矩;對于不可接受的行為,孩子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接納孩子說“不”。拒絕恰恰是孩子開始形成自我價值判斷,慢慢建立邊界感。尊重其觀點、意見、感受、需要、訴求、要求,支持孩子的獨立思考,允許孩子獨立判斷,欣賞孩子破繭成長,否則孩子會逐漸變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內心處于孤立和無助的狀態,孩子就難以對自己負責任。鄭淵潔的《馴兔記》被拍成短片,雖然只有24分鐘,卻成為第五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上評分最高的短片。皮皮魯升入小學,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但是活潑調皮的他卻成為了班主任徐老師心里沒有禮貌、故意抬杠的壞孩子。孩子們被灌輸觀念:變成兔子是令人羨慕的,變不成兔子是可恥的。孩子們也在徐老師的鼓勵和教育下紛紛變成了乖巧的兔子。為了讓孩子早日變成兔子,父母把皮皮魯的伙食全都改成胡蘿卜,一點葷腥不沾;把柜子上的玩具車都收掉,換成長耳朵兔子公仔;甚至,為了孩子能盡快出紅眼珠,把孩子的屋子刷成了紅色……希望孩子成龍成鳳的家長們忙于工作,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老師覺得自己能力有限,需要家長付出時間精力配合。就這樣,多數孩子在老師與家長的權威下害怕“犯錯”,于是習慣順從,甚至無條件服從。為了不讓老師更擔心、不讓父母再為難,皮皮魯還是戴上了兔子頭套,但他拘謹的樣子更讓人心疼。“凡是變成兔子的同學,都受到老師的喜愛。他們絕對服從老師的意志。他們特別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議論,豎著耳朵聽;如果別人超過自己,他們就犯紅眼??;他們害怕別人揪尾巴,所以尾巴長得很短?!?/span>被統一標準束縛,崇尚權威而無力自我校正;完全喪失獨立思考能力,自己都沒有勇氣表達自己;淹沒個性與批判性思維,害怕與眾不同,扭曲自己的欲望去絕對服從;爭先恐后,只為從別人的眼中換一個肯定。孩子不需要“馴服”,他們需要“野蠻生長”——在基本的底線規矩規定下,孩子應該有和自己年齡增長相對應增長的選擇權。在學會接納孩子種種的同時,我們也有些事情是可以不接納的,比如危及生命安全的行為。有些孩子坐車就想坐在副駕,拒絕坐后面的兒童椅;6歲前自己從車內先于大人打開車門;好奇驅動而摸電門……再比如違背家庭規矩的、挑戰校紀班規的、破壞公德良俗的以及違反法律法規的。孩子終究會跟我們分離,孩子終將會離我們而去,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