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已經宣告結束,孩子們的寒假也進入了尾聲,這個時候,大人們往往抱怨“不想上班”,孩子們抱怨“不愿上學”,大家依舊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之中。有的孩子為不能再玩游戲而失落,有的孩子因為作業沒寫完開始著急,也有的孩子為新學期的學習感到緊張……孩子們陸續開學,不少小孩陷入一種“開學焦慮”的表現之中,比如:睡眠紊亂、恐懼上學、焦慮、提不起精神……這種狀況出現在各個年齡段的學生中。擺在許多孩子面前的難題是:如何盡快收心,回歸到學習狀態,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一位媽媽說:“看到兒子和同學在網上聊天,兩個孩子互相發‘不想開學’的表情包?!?/span>如何讓孩子更好地回歸課堂,緩解他們的焦慮呢?下面這幾件事很重要:PART01.精神面貌上的準備:調整生活節奏,告別散漫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寒假中,最容易陷入無節制的享樂之中,最典型的就是以下三個方面:暴飲暴食:過年伙食好,大魚大肉,零食也多,孩子吃起來沒節制,給腸胃造成負擔。晚睡晚起:假期孩子睡覺時間大大延遲,動不動就晚睡、熬夜,過度消耗精力。沉迷游戲:有的孩子不愛出門,天天在家捧著手機玩游戲,一玩就是幾小時。
開學后的生活節奏則完全改變,不僅飲食清淡,而且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把注意力從游戲轉移到課本上。孩子因為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在開學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上課犯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狀態不佳,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學校規律的生活。所以開學前幾天是調整孩子生活節奏的好時機,至于怎么做,也很簡單:第一,調整孩子的飲食習慣。減少孩子吃零食的頻率,家庭飲食也要回歸一日三餐的規律。第二,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一般一周左右生物鐘就可以調整過來。第三,適當增加運動時間。把孩子從電子屏幕中解放出來。做好這些準備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告別懶散,讓他在開學后作息能無障礙銜接,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新學期。PART02.學習準備:作業查缺補漏,增加開學信心
作業雖然能看出孩子的學習態度,但是像寒暑假這樣的長假,完成情況不樂觀也能理解。寒假里的春節,熱熱鬧鬧的過年氣氛,有的家長不忍心催孩子寫作業,對孩子的拖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到了假期最后一周,父母就有必要主動了解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孩子一起,把各科作業重新梳理一遍,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并且提醒孩子:“如果今天你還不開始,你的作業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span>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保證孩子有個不被打擾的學習環境,減少娛樂活動,避免外界的刺激而分心。尤其是孩子的書桌,盡量干凈整潔,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他物品。孩子做作業時,多鼓勵、少批評。實在做不完的作業就擱置下來,開學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與老師解釋,盡量讓孩子沒有負擔地開學。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是為了替孩子開脫,而是增加他開學的信心。每到開學,全國各地有很多孩子因為作業沒完成在開學前一天挑燈夜戰、奮筆疾書,邊哭邊補作業的孩子不在少數。在這種情況下,加深了孩子對上學的恐懼,又怎么可能對新學期有所期待呢?那些早早地就完成了作業的孩子,則少了這樣一份擔心,面對開學也更加積極。
給孩子不一樣的開學儀式感,能在孩子心中創造對開學的認同感,讓他把上學當成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回顧我們讀書那時候,開學前,我們會準備好新文具,尤其是盒子上印有《乘法口訣表》的文具盒,并在新本子上工整地寫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級。爸爸媽媽還會用報紙、舊日歷給新書包上整整齊齊的書皮,這份開學的儀式感,讓我們對開學有了新的期待。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準備,有助于增強孩子對新環境的期待,也是在鄭重地告訴孩子:你要開始學習路上的新階段。現如今,我們也可以陪伴孩子做許多很有儀式感的事情:添置新的筆記本、筆盒、鉛筆、橡皮擦等,更換一波“新裝備”;這些聽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讓孩子更認真地對待開學。充滿儀式感的準備,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增強孩子對開學的期待,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
前幾天和一位家長朋友聊天,他提到,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對開學十分抵觸。他曾無意地對孩子說:“現在年也過完了,馬上就要開學,作業可寫好了?”沒想到孩子聽完悶悶不樂,晚上睡覺前,孩子跑過來對他說:“爸爸,我不想上學?!?/span>不管是幼兒園的小孩,還是大學里的學生,都會因為開學而感到焦慮:“不想離開爸爸媽媽,不想去學?!?/span>孩子內心背負的不僅是學習壓力,還有學校里的社交壓力以及對家庭生活的留戀、對父母的不舍。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厭學、失落和不安等情緒,家長要懂得理解,別給孩子太大壓力,給孩子時間去適應休閑到學習的變化。千萬不要斥責孩子的焦慮情緒。有的家長看到孩子開學前還在回避學習,不是批評,就是打擊, 或是苦口婆心地對他灌輸大道理,導致孩子內心的痛苦不減反增。其實,處理這個問題,和回答朋友們的“不想上班”是一樣的,你只需要愿意傾聽對方的訴苦,并表示共鳴,對方的情緒就能緩解一半。孩子也一樣,當他跟你抱怨:“我不想上學”,并不意味著孩子真的想不去學校,他只是想讓你了解他的心情。 我們要做的是主動詢問孩子內心感受,多鼓勵、多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