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有觀點:蹲下來跟孩子講話不如讓孩子踮起腳講
發布者: 瀏覽次數: 251 2023/12/02
繼續說家教觀點,因為,這是方向性問題,方向對了才可以談方法。這是父母最習慣干的事,以為孩子小不懂事,豈不知用蒙特梭利博士的理論講,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比成人都高,所以,父母的所有作為,都是孩子的樣板,正如所說,孩子是父母言行舉止的復印件。我說過一個觀點:都說先天遺傳基因是強大的,豈不知父母后天的行為影響,更甚于前者。于是便有,父母常常哄騙孩子的后果是教會孩子哄騙他人。為此,建議父母們,尊重孩子就是對孩子要認真,別把孩子當做“小屁孩”。
大約在本世紀初,在獨生子女做實了“寶貝文化”后,不知是誰搗鼓出一句好聽的話: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其實這句話就是在玩文字,根本不是教育理念,甚至說是口號,也是有問題的口號,而且具有殺傷力。比如,在口號之下有人成了全職媽媽,有人放棄了事業心,為了當孩子的奶爸。于是,“一切為了孩子”便意味著,父母似乎是“為了孩子而生”,抑或,有了孩子之后,才有了父母的新生。如此邏輯推理下去,一代又一代都一切為了孩子,試問: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嗎?!如此,社會還能進步嗎?!尤其是,當父母在一切為了孩子的行為下,孩子若不被慣壞那就是神童了!
幼兒園有一句流行理念語: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這句話總的說來沒錯,表達的意思是對兒童的愛與尊重,盡管“抱起來交流”和“蹲下來講話”近乎一回事,包括“牽著手教育”也有些牽強,但這一串語句組合聽起來挺好的,尤其是說給家長聽。但若把“蹲下來講話”說成是理念,或許還差點,與我一直在講的“踮起腳講話”不是一回事。因為,兒童“踮起腳”是成長,家長“蹲下來”或許還有一點點嬌寵的意味,尤其在“寶貝文化”之下。河南大河報黃普磊從來不蹲,孩子兩歲時他出差時,每天要和孩子通電話十分鐘,說的都是“大人話”,我問:孩子能聽懂嗎?他跟你都說啥?黃普磊說:他只說“嗯”,但我認為他都能聽懂,只是語言表達能力暫時還不行。確實,他的孩子相比同齡兒童成長的快,尤其是語言發展。這就是讓孩子踮起腳跟大人說話的意義和效應。
過去,在東北問孩子多大了,常常會聽到的回答是:會打醬油了。那時的醬油都是散裝,不像現在有添加劑可保存,所以,讓孩子去小賣部打醬油的活很常態,屬于孩子。現如今沒這事了,孩子們也不做事了,但是,我們幼兒園中班的李伯宇例外,他的父母善于“利用”他,甚至會把一些別人看來是力所不及的活也交給他去做,而他似乎在干一些“大人的活”的時候還很興奮。那次,媽媽身體不方便,就給李伯宇100元錢,告訴他去小區商鋪的超市買一袋大米。關鍵是,媽媽只給他一個信息——賣大米,其余的決斷權都無私的給了李伯宇。于是,李伯宇掌權后,自己在超市選了一袋大米,交費前又大致估算還能剩多少錢。不過,交完費之后他遇到點麻煩,家住沒電梯的六樓,大米很重。就在他猶豫時,收款阿姨問他:需要幫忙嗎?他點點頭說:我想求門口保安叔叔幫忙,行不?當保安叔叔拎著大米走到他家門洞時,他及時的表揚說:叔叔你真有勁!然后又補充一句,我家住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