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有窮病,富有富病,曾經因吃不飽而營養不良得的病便是窮病,后來經濟條件好了,又來了諸如“三高”之類的富貴病。
不僅成人如此,兒童也是這回事,在錢多孩少的時代,也有“兒童富貴病”,甚至這些“虛病”比成人的“實病”更難治。
61
“胃病”:吃軟不吃硬
大約在二十多年前,教育界有人提出“以兒童為本”的思想,隨即,那些守著一個獨生子女的父母,在“寶貝文化”之下,竟然發展為“以兒童為天”了!
其實,我一直不贊同“以兒童為本”的說法,包括“以兒童為中心”,這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也不是西方文化的說法,西方文化講的是“以人為本”,講的是“人人平等”,而不是兒童至上。
還有,在所謂的賞識教育和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口號之下,我們的孩子們漸漸的迷失了自己,只能被夸,不能被批評,這是多么可怕的教育理念呀!包括成人都是人無完人,何況孩子!
還好,不能吃“硬”食還有“軟”飯,要是把孩子嬌慣過度了,嬌慣的軟硬不吃那就完了。
62
“軟骨病”:缺少獨立性
其實,獨立是人類和動物與生俱來的生存意識,尤其在生態環境惡劣情況下,這種意識之下表現出的獨立能力會更強烈。
所以,但凡兒童獨立能力差的根源都不屬于兒童自己,都是被后天環境所慣的,尤其是父母把孩子當做寶貝時,唯恐累著和虧著孩子,寧可自己吃苦也不讓孩子吃一點苦。如此下來,也就不難理解十六歲還由母親喂飯的巨嬰劉思琦,以及八歲還不自己走路由父親挑著的楊鎖等。
正是基于這樣的觀點,那次,我在家長會上說:要把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成長是不能包辦代替的!否則,孩子不能獨立才是危及終生的問題。
63
“心臟病”:心里有點空
從兒童成長的角度去定義所謂的“心臟病”,主要是指缺少責任心、感恩心、同理心。
其中,責任心的缺失大多是因為一個觀點,“孩子還小小,還不懂事”,然后,所有問題都父母扛了,包括孩子犯錯誤也要由父母檢討;而感恩心的缺失是因為愛的過分了,把孩子愛的麻木了,不懂什么叫做愛的回饋;至于同理心的問題,主要是孩子在三歲前被家里人圍起來,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其他人”。
然而,這“三顆心”恰好是支撐人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礎,所以,在童年期間若所有責任都被家長分擔了,所有的愛都指向兒童,所有的人都圍著兒童轉,最終不得“心臟病”才怪呢!
64
“恐懼癥”:確實很社恐
這是典型的前因后病,是兒童時被家長以安全名義“軟禁”在家中,在社會敏感期到來時社會卻沒來,于是,錯過了最佳走進社會和發展社會交往能力的機會。
但是,這種情況在兒童時期有點潛伏,不會有太多問題爆發??傻搅私咏鐣拇髮W階段問題就來了,以至于有些讀研讀博的學生不想畢業,恐懼社會的復雜性,擔心自己融不進社會。
特別是真的走進社會,真的感受到“社會不是你媽”的時候,“恐懼癥”便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