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兒童有“三待”:看待、等待、期待
發布者: 瀏覽次數: 118 2023/12/08
近年來,兒童抑郁癥呈現出高發態勢,并因此引起大家廣泛關注。2023年11月11日《經觀頭條》發了張玲一篇報道,文題是“兒童抑郁癥門診零點之后”。該文說中國頂級精神??漆t院“北大六院”夜半時分,兒童門診還在排隊就醫,直到凌晨兩點,疲憊的醫生才看完最后一位小患者。 文中還摘取了《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的一組數據:有40%的中國青少年感到孤獨,高中生抑郁檢出率為40%,初中生抑郁檢出率為50%,大學生輕度焦慮風險達38%。分析了數據和現狀之后,作者拋出一個觀點:透過孩子們有病,看出來的是中國教育病了! 確實,本該天真快樂的童年卻“被教育所卷”,“把童年和少年卷沒了”,生命中充斥的都是競爭、補課、分數、考試,還有“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滴血的口號。所以,當學校教育和已經不像教育的樣子時,當學習已經失去了成長的快樂時,我們的教育,也包括社會文化,都出了問題。 有次家長會上,一位父親對兒子說:我保證讓你吃好,你保證給我學好。我問:還有嗎?這位父親更直接,說:其它都是瞎扯!我懂,這是被卷出來的糊涂。 我更懂的是,這種糊涂是“沒把孩子當人看”!沒有把本該擁有快樂的童年給予他們,并以“社會競爭太厲害了”,以及“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為由,來解釋對孩子學習的全面施壓。 最終,即便是壓出了分數的同時,也因此得了厭學癥。這是得不償失的生命交換! 因為,我們已經走進了沒有可持續學習力就無法生存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的學習力就是生存力,也是生命力! 所以,當家長和學校聯手,為了分數和考試,把兒童逼出“病態學習”后,問題便來了。這個問題便是“用被迫學習去傷害學習的源動力”,用“逼出來的分數給學習帶上假面具”。如此,能叫做“善待兒童”嗎?! 這個問題的解釋很多元,但是,若立足于教育和成長去看,無非有三點: 如,中國自古以來對兒童的認識有兩條:第一是養兒防老重難輕女的香火文化;第二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管教文化。 如,17世紀英國學者洛克提出的“白板說”,是一種新的兒童觀,是指兒童來到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經驗,有如“白板”。并且,因此而肯定了教育的后天效應和必要性。 如,20世紀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她在教育實踐中深度觀察兒童后指出,兒童是帶著多種能力來到這個世界的,尤其是“吸收性心智”的強大,遠超過成人,能主動吸吮環境提供的成長養分。更重要的是,蒙特梭利博士畢其一生在為兒童與成人的人格平等呼吁和斗爭,所以,我在讀書筆記中說過:她是天下兒童的律師,為兒童維權奮斗一生。基于上述,我在看待兒童的問題上強調了四個觀點:與成人人格平等;犯錯誤是成長中必由之路;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彌足珍貴;兒童的天真無邪需要善待。 中國最喜歡制造神童,并謂之“超前教育”或“超常教育”。我認為,如此做法,對于一般兒童其結果便是拔苗助長,是耽誤“扎根”的問題,甚至是毀掉一生的行為。 所以,許多幼教專家都說到一個概念——等待,成長是個慢功夫,教育必須有節奏。當然,所說的等待并不是靜待花開、自然瘋長,教育的干預是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用園丁的話講是“松土”、“澆水”,包括“破土而出”后的“修枝剪葉”。然而,在社會文化內卷的今天,誰人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人不想著做“人上人”和“人前人”!所以,若家長能耐得住性子,遵循成長的規律,等待兒童,則,孩子三生有幸! 尤其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常常是高于客觀和現實,就如所說的“高標準、嚴要求”,這沒錯,關鍵是有些過分和過高的期待之下,不僅給孩子壓力過大,而且隨著目標失落,家長的心態也會遭遇打擊。這是一個因人而異、適可適度的目標管理問題,但這個度卻很難把握,特別是一些家長把自己未竟的目標,轉移給孩子了,也不考慮孩子的自身條件是否合適。顯然,這是不合道理的問題,也是不善待兒童的問題。